西仔 发表于 2018-9-18 16:08:03

西峡县民间戏剧“靠山红”频临灭绝

    近年来,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和新的传播媒体的冲击,西峡县米坪镇两个“靠山红”剧团相继停止活动。目前再次面临失传的危机。现在老一代演员只有2人,年龄最大的83岁,中青年演员有18人,最小的44岁(包括文武场面人员)。能唱出几个段子的演员只有4人,有部分不常用的调门和有一定特色的高难度的唱腔已经流失。
   “靠山红”,又名“山梆”、“靠山梆”、“梆子戏”。该剧诞生在河南省西峡县米坪镇。由于当时的演出条件较差和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渴求,戏班子长期肩挑背扛,步行深山深入农庄,借助山地田坎、依山傍水设台演出。再者,过去没有演出的音响设备,全凭演员唱腔、乐器原音传播,音量较小。后来,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演员借助山间回音的自然特点,在演出时,总是坐山或面山演出,以山间回音增强演出的效果。加之观众对该剧的喜爱,称该剧为“靠山红”,意即唱红了整个山乡。该剧在演出时以两只木棒互相打击为演唱节拍,所以观众也称其为“山梆”、“靠山梆”、“梆子戏”。
    该剧属民间艺术形式。它是根据劳动人民的意愿,山区的特点,观众的喜好,集体创作发展起来的。当时广大人民为了惩治贪官污吏,歌颂清官良将,孝贤义士。在创作演出中,依古代历史宫庭戏为主线,以铲奸除暴、颂忠倡德为主题。在演出实践中,以气质的功架,高昂的唱腔,清脆的音乐,紧促的演出风格取得了观众的喜爱。
    演出剧目有《刀劈杨凡》、《收岑鹏》、《收武汉》、《收姬昌》、《南阳关》、《洛阳点炮》、《对花枪》、《反徐州》、《药酒台》等历史武打戏。
主要乐器有:梆子、板胡(主弦)、京胡、二胡(二弦)、笙、唢呐、鼓、锣、钗(京铜器)、边鼓等。
主要调门有:二八(紧二八、慢二八、花二八、苦二八)、流水(紧流水、慢流水、花流水、苦流水)、三腔头、二起腔、一起一落、令子、大连板、小连板、娃娃调、科板、瓜达子、叠罗、慢板、一春安、迎风、单头韵、飞板、撩子、紧拉慢唱、滚白、干板等。
    据老艺人讲,该剧原有调门72个,由于此剧唱腔高,音调硬,又无专业人员整理、登记、研究传承,加之受社会的影响,兴衰无常,每一代新演员都是根据老演员掌握的艺术知识凭感受、用心记、用口传、用身教的方法去学习下传的。所以大部分调门已经失传。现根据老艺人回忆试唱,只能唱出以上二十七个调门。
“靠山红”的起源时间,据靠山红第十九代传人张全义老人讲始于公元1008年,据老艺人讲,此剧是靠老艺人用口传的方法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其中包括剧本、台词、音乐、演出形式等。它的鼎胜时期是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当时曾走出深山演到了西安、三门峡、武汉、洛阳、南阳等伏牛山周边城市。并能在大城市与其它戏剧对台演出,同时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在观众中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谣“一京、二黄、三越调,梆子戏看着最热闹”。以此可见该剧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之大。
    解放后,为了活跃当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由政府出面,以社办场为依托组建了米坪区半职业剧团,在本辖区内活动演出,由于当时狂热的政治运动,使这个没有历史背景的民间剧团宣布解散。从此,“靠山红”停止了它的演出,又一次走到失传的边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为了提高山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保护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县文化部门协助努力下,米坪镇米坪村、大庄村先后办起了两个“靠山红”剧团,并吸收培养了一批青年学员。由于上级的支持和群众对该剧的喜爱,加之当时集体能够对演员进行误工补助,所以两个剧团发展都很快,三年时间共排练了《收岑鹏》、《对花枪》、《刀劈杨凡》等三十余本古装历史戏,每逢年关和重大节日以及大型会议期间都能正常演出,并深受群众的欢迎。
1981年春节和1982年秋两次赴县城演出,每场观众高达几千人,演出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县广播站录了音在全县进行多次播放。
    1989年在县政府组织的庆祝建国四十周年文艺汇演中,米坪代表队自己挖掘整理的“靠山红”历史剧《大坐帐》获得了团体演出一等奖和创作奖。
    1991年在参加县委、县政府组织举办的庆祝建党七十周年文艺汇演中,米坪镇代表队自编的“靠山红”清唱《赞歌一首颂党情》获演出二等奖。
    2005在南阳市第六届戏剧大赛开幕式上进行汇报演出,得到了领导和观众的好评。
从以上情况看,“靠山红”经过上千年的演变和发展,通过十几代民间艺人不断的创造、改新、完善,已形成了一支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戏剧艺术。希望上级文化部门能拨出专项经费来挣救这一频临灭绝的传统剧目,使之发扬光大,在现代舞台上重放异彩。

苏小 发表于 2018-9-21 10:31:08

沙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峡县民间戏剧“靠山红”频临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