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1
回复
1116
查看
[ 复制链接 ]

90

主题

98

帖子

30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6
2018-8-15 14:59:55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月20日,时值农历二月十二,又恰逢春分节气。福州西湖畔,丙申年花朝节传统节俗文化活动举行。十二位少女身着各色汉服,按传统节俗行献香、献花、献爵等礼仪,并依次面向花朵吟诵歌颂百花的诗词,再现了一场古老的花朝祈福仪式。刘可耕 摄
  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作名录
  中新社北京11月30日电 (记者应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下称“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记者从中国文化部获悉,当地时间11月30日上午,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称“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国第31个列入该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出席本届常会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表示,此次“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代表作名录,既是教科文组织对该遗产项目有助于在整体上提高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重要性认知的一致认可,也体现出国际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70

帖子

17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9
2018-8-16 14:09:4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用户反馈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