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历史古镇积淀文化底蕴

1
回复
1206
查看
[ 复制链接 ]

37

主题

57

帖子

22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3
2018-9-19 16:05:20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唐河县源潭镇流传着这样一幅对联:“看辣椒听二簧品源潭酒醉倒四方百姓,舞背装捏泥人敲花家什名扬八面宾朋”。对联里提到的“辣椒”是该镇的支柱产业,“二簧”是在这里流行的一个剧种,源潭盛产美酒,“背装”已被确定为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和花家什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正是源潭人民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一、源潭镇基本情况
    唐河县源潭镇位于唐河县城北13公里处,南阳盆地东陲。总面积181.4平方公里。辖4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82112人。耕地15万多亩。紧邻国道312线、沪陕高速和宁西铁路,豫240线、鲁姚路和桐少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唐河、泌阳河、桐河在此交汇,土地肥沃,物阜人丰。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业发达,小辣椒产业已成为该镇的一个品牌,被命名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中原最大的辣椒交易中心---源潭辣椒城被命名为国家级“定点市场”。 源潭镇历史悠久,建自明朝,名为青龙镇,兴于清代,盛在民国,是宛东名镇。清与民国时期源潭依其得天独厚之水路优势,发展航运,经济活跃,工商业得以振兴。将粮食、棉花、油品、卷烟、酒及土特产品由水路运至老河口、襄樊、武汉等地,尔后逆流而上将武汉等地的工业品运抵境内、赊店(今社旗)、方城、鼎盛时唐河源潭码头帆船达千余只,舶数里。商品贸易促进了工农业发展,纺织、酿酒、卷烟、竹编及油口业兴旺发达。抗日战争时期,源潭地处沟通前后方的重要位置,粮食、土布、食盐交易较为活跃。全镇有卷烟厂72家,年产卷烟2万多箱;酒厂二十多家,工商业一派繁荣景象。唐河县政府一度迁此。1947-1948年唐河(北)县爱国民主政府设此。现存的陕西会馆见证了源潭的辉煌,百年白果树经历了历史的沧桑。
   近年来,源潭镇全面探索民间文化的发展之路,成立了民间文艺协会,组织编制完成了民间文化的发展规划,并广泛开展“村村有精品、处处有亮点”文化品牌建设,通过文化建设促进富裕和谐新农村的发展。
  二、源潭镇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历史及现状
  源潭镇这块古老的沃土,文化底蕴深厚,孕育出一代代杰出人物。爱国人士刘莪表、仝笃嵩、仝西岚、李岩甫等,革命烈士蔡训明、郭广富,爱国将领刘希程、李德生,原开封市副市长王晓舟,绿枪社首领朱迷瞪、王书海,著名记者刘振敏,家王树人,版画家陈章一、曹扬辉,解放军少将党忠奎、扫盲先驱马景武等众多的名人名家,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为源潭赢得了声誉。
  源潭文化源远流长。清未,群众文化有戏剧、曲艺说唱、歌谣、民间舞蹈、吹奏音乐、打击音乐等,其中以戏居规模最大,观众最多,活动最经常。传统节日期间,戏曲、民间音乐、舞蹈、等表演团体活动于镇内及乡村。演出节目多为舞狮、旱船、龙灯、高跷、背装、竹马、锣鼓棚和传统戏曲节目等。
  民国36年(1947年)人民政权建立后,党和政府重视人民文化生活。1950年,源潭成立文化馆,开展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辅导等工作。先后建起源潭影剧院、档案室、业余剧团等文化机构和文化团体。1960-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文化活动处于停滞状态。此后,逐渐恢复。“文化大革命”中,民间传统文艺被批判禁止,“样板戏”毛主席语录歌和向毛泽东献忠心的“忠字活动”占领了文化阵地。大量古建筑、古物作为“四旧”被破坏。1978年后,文化事业恢复了生机。特别是近年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艺术工作,镇文化服务中心、村级的文化大院、电影放映、有线电视事业发展较快,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普遍开展起来。目前,源潭镇民间艺术表演团体有“联心”剧团一个、老年艺术表演队一个,背装表演队一个,秧歌表演队四个、舞狮队两个,旱船,汉剧、武术、街舞、评书、杂耍、唢呐、泥塑等等,民间艺术团体和民间艺人不计其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景象。
  源潭文学创作在解放前后就比较活跃。改革开放后,文学创作进一步活动跃。诗歌、戏剧、曲艺、小说等体裁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所采用,并创作了一部分比较优秀的作品。徐岗村的琚春贵所创作的《(扁鹊传)内外考》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学校学生的创作也很有潜力。戏剧有汉剧,亦称二簧戏,解放前源潭谢永昌专攻汉剧。创办源潭二簧班,名噪一方。1955年改称唐河县人民汉剧团,赵小娃、何旺、李玉续、王万襄等均为剧团主要演员。除演出传统节目《一捧雪》、《二度梅》、《三顶本》等外,还演出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李双双》等剧目。至今汉剧仍在全镇广泛流传。1949年源潭组建文化馆曲剧团,由老演员鲁瘸子负责。后该剧团落户于随县,成为随县曲剧团的前身。此后源潭业余剧团比较活跃,在全县都颇有声名。代表剧目有《桃李梅》、《本休樊梨花》、《牧羊山》等。源潭镇豫剧人才也不少,有唐河县豫剧团演员郭书欣、导演仝兆庆、省豫剧团演员王金兰等。现在,豫剧越来越被人民所喜爱,豫剧得以长足发展,现有演员30余名,经常活动于唐河、社旗等地,在春节,农闲时演出。南阳大调曲在源潭地区比较盛行。著名评书艺人侯群才曾3次赴南阳参加曲艺会演和故事演讲。其长篇大书《三剑侠》、《封神榜》等闻名于豫南及鄂北枣阳、随州等地。莲花落,又名莲花乐,主要道具是莲板和落子,莲板为竹制品,上下两扇,以细绳系之,敲打时一张一合,产生强烈节奏。建国后,莲花落被移植到曲艺舞台,在农村和集镇仍有少数莲花落艺人活动。50年代前,有锣鼓棚,棚由多人扛抬,锣鼓手在棚内演奏。每逢庙会,多家锣鼓棚兑相演奏,所奏锣鼓经有《八哥喝水》、《老鸹板》、《完狸炮》、《虎展翅》等,演奏技巧与组织比较复杂。近几年,每逢节日和物资交流会,源潭的狮子、龙灯、高跷、旱船、背装、独杆轿、竹马等传统民间舞蹈就会纷纷登场演出。尤以狮子、龙灯舞最为普遍。特别是春节期间、二月十九物资交流会、无事冢庙会、刘岗物资交流会上,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得以复兴,同时,交谊舞、健身舞、街舞也开始在镇内出现,在早上或晚间经常可以看到在街头的自发表演。椿树李背装队是远近闻名的。舞队分背者和表演者,背者是由一着古装戏衣、身强力壮的男子,身背长丈余的铁架,其外装饰,表演者(均为幼童)单脚站立于铁架上端,在架上表演各种动作。走时下面人按法摆身躯,引起顶端幼童摇摆,甚为雅观。近年来,附近县镇逢重大节日时经常邀请背装队演出。马湾、齐湖、何庄舞狮历史较长,技术较高。马湾舞狮队窜方桌一式尤为引人注目。各村相继购置“狮皮”,器械,每逢节日,在县内演出。旱船,是由一姑娘驾船,4-8名舞女伴舞的表演形式,源潭的旱船在全镇是比较出名的。独杆桥,有木杆形和小轿形两种。两种形式的表演者都不时做出滑稽的动作,当时比较出名的表演者主要分布在齐湖、良于庄等地。骑驴,用布和竹木制成假驴,表演者饰丑角架起假驴,手持鞭子做各种动作。一般有高跷配合,表演“老婆送闺女”、“小媳妇回娘家”等情节简单的故事。近几年,镇党委政府和相关村委加大了对这些表演团体的保护和扶持力度,通过直接扶持或介绍与企业联姻的方式,新购置了一批表演器材和服装道具,牵头培训了一批年轻的民间艺人,使这些民间表演得以传承和发扬。镇文化馆曾设立美术班,负责全镇美术创作活动的组织和辅导。它促使了源潭绘画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绘画人才。吕德创作的《新的长征》参加省农民画展和全国首届农民画。书法爱好者以李度白的魏书,李晓铮的行书在县颇有名气。近年来,书法作者中朱清山的隶书,李云佛的楷书和行书影响较大。龚久富的行书和楷书,以刘长栓的行书,张铠、李景涛的行、楷,党瑞伦的楷书最为著名。源潭书法界呈现百花争艳之势。刺绣,乡村比较普遍,为农家传统工艺。图案有花卉、走兽、山水、人物、鱼、鸟等。刺绣技术较高的艺人多集中在源潭、三王庄、蔡庄等地。雕塑,流传的雕塑方式的泥塑、面塑、糖塑、木刻等。现在以曹岗泥塑较为出名。
    三、文化艺术设施、阵地建设及代表人物
清代,修建关帝庙戏楼、祖师庙戏楼。关帝庙戏楼位于关帝庙前50米处,与庙门相对,属于关帝庙大门的一部分。1950年,在源潭同货街三眼洞建划缮砖木戏院一座,内设长条木凳1000多个座位。1965年,翻修改为瓦缮砖木结构影剧院,内设水泥长条凳,可容观众2000余人。
  1950年建源潭文化馆,主要任务是组织、管理、辅导文化艺术活动;1985年镇政府设立文化站,负责管理文化事业;2005年设立文化服务中心,编制3人,负责推动全镇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管理文化市场。镇党委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把文化建设纳入全镇的整体发展规划,2006年以来,先后投资220多万元用于建设镇村文化大院,已经建起镇计生文化大院,22个村也建起了村级文化大院,新建新农村书屋5个,文化娱乐中心2个,培训民间文艺人才280多人次。
  面对日益蓬勃发展的民间文艺活动,源潭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积极推动民间文艺团体向规范化、专业化、市场化过渡,主动占领农村精神文化阵地,把文艺活动场所打造成老百姓的精神家园。通过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抵制封建迷信、赌博酗酒等陋风陋习,自觉形成和谐文明的新农村风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条件。提倡“村村有精品,处处有亮点”品牌建设,鼓励民间文艺传承人、文艺骨干和文艺爱好者创建文艺团体,开展普及培训,积极展现文艺才能,引导企业支持文艺团体的建设。
    在党委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热心的郭文森组织成立了源潭文艺协会,筹集资金帮助会员购买表演用的各种用品,每逢节日庙会,他组织文艺团体在镇内表演,深受百姓赞扬。老艺人李穆然组织了源潭业余曲剧团,农闲季节免费到村里演出,夜晚有时候在镇里排练,经常引得数百名群众观看。源潭“联心”农业发展协会的会长吕松东每年无偿给剧团提供2000元以上的赞助,源潭铁旗酒厂也给予了鼎力相助。代庆堂、仝宝金、赵金聚等几个70多岁的老艺人经常在一起切磋源潭的传统鼓乐---花家什,这是源于明清时代源潭艺人模仿珠算节奏而产生的一种打击乐,节奏明快,内涵深厚,他们唯恐失传,积极地培养新人,镇政府也正主动为此申报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椿树李村的李保玉老人虽然已经背不动背装了,但在每年春节过后的闲时,他总要纠集村里的年轻人操练操练,现在全村很多人都会背装表演。马湾村和齐湖村的舞狮队在赵天长带领下走南闯北,带给人们数千场精彩的表演。曹岗村的曹纪成潜心钻研泥塑,塑造了作品栩栩如生,堪称一绝。原来在家闲的心慌的退休干部白长敏组织了和她一样感觉空虚的老人跳起了秧歌,现在全镇已发展4个老年秧歌队,参加人员近千人,老人们的生活丰富起来。艺人薛天杰能弹奏50余种大调曲牌,李大山、陈明贵在曲牌弹奏中也各怀绝技。马埂村安身奎鼓儿词全县闻名......
  据统计,2006年以来,全镇举办大型综合性文艺汇演12次,单个文艺团体的表演260多场次,年均演出80多场次,参加演出的民间艺人1500多人次。所到之处均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同时,镇里实施了电影放映工程,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电影,有线数字电视已经接通9个村委,文化资源共享工程遍及全镇,文明新村建设全面开花。这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更重要是改变了农村社会风气,推动了三个文明的健康发展。现在村里来赌耍酒的少了,打架斗殴的不见了,信主信教的不去了,在有演出的时候,大家聚在一起观看文艺表演,交流致富经验,沟通邻里感情,畅谈美好家园。在民间文化艺术的促动下,一个和谐美好的新源潭正在阔步向前发展。

  为做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创建工作,源潭镇党委政府极为重视,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主管文化工作的副职为副组长的“创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办事机构,制订了《源潭镇创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实施方案》和具体规划,各项措施正在有条不紊的实施中。
  这些,只是源潭镇民间文化艺术的一个代表,一个缩影。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一些优秀的艺术在源潭扎下了根,新时代宽松和谐的发展氛围让这些民间文化艺术茁壮成长,百花争艳。源潭镇党委政府视积淀为财富,把发展作为动力,正努力引导、扶持一朵朵文艺奇葩绽现绚丽的光彩,让民间文艺在源潭花香满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75

帖子

19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8
2018-9-21 10:30:25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用户反馈
客户端